在乾陵东南方向分布着17座陪葬墓,按照他们生前地位的高低、亲疏,由近及远排列。其中懿德太子墓距乾陵最近,也是迄今为止发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属帝王级的墓葬。
懿德太子李重照,是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的长子,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孙子,与永泰公主是同胞兄妹,因避则天名讳而称重润。公元682年封为皇太孙,684年太子李显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平民,幽禁在宫中,直到中宗李显复为太子,他才得以享受皇太孙的待遇。公元701年,与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议论张易之兄弟如何受宠入宫之事,被定谋反罪“杖杀”于洛阳,年仅19岁,当时草草埋葬。神龙元年(公元705)他父亲中宗李显第二次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子,谥号懿德,同时给其聘娶国子监丞裴粹之亡女举行“冥婚”(冥婚是我国古代一种颇为特殊的婚姻形式,又叫“鬼婚”或“嫁殇”,就是替已死的男女结成婚姻关系并合葬在一起,是一种原始的鬼魂崇拜。后来考古工作者发掘懿德太子墓时,在墓室石椁内发现一男一女两副残缺不全的人骨架,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与其合葬。公元706年埋葬武则天时,将他们的灵柩由洛阳迁来陕西,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该墓分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地面上封土堆呈覆斗形,陵园四周各有角阙遗迹一座,正南中间有土阙遗迹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翁仲像两对、石华表一对,应为象征性的神道。
这座墓的形制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也属于斜坡、土洞、砖式结构。1971年至197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科学的发掘与清理,墓道全长108.8米,平均宽3.9米,由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此墓虽经被盗,但出土各种珍贵文物1900余件,唐墓壁画450多平方米,石雕线刻画100多平方米。
进入墓道我们首先会看到东青龙和西白虎两幅壁画,紧跟其后的是雄伟壮观的《阙楼依仗图》,阙楼是门的标志性建筑,分单出阙、双出阙和三出阙。同时,作为等级的象征,规定公主、太子为单出阙,亲王为双出阙,皇帝为三出阙。由于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以帝王身份埋葬,属于“号墓为陵”,因此阙楼的等级为‘三出阙’(也叫‘子母阙’),属于最高等级。阙楼之后是浩荡威武的仪仗队,将士身着盔甲,手持器械,旌旗猎猎,鼓角阵阵,庞大的队伍按照步队、骑队、车队三纵排列,显然是太子出行时盛大场面的生动写照。
在第一、第二天井下方两侧我们会看到《列戟图》。唐代的列戟是一种反映爵位高低的制度,除庙社、诸宫、官衙门前列戟外,三品以上大官宅前也可以列戟,数量的多少也是身份尊卑的象征,一般是公主12戟,太子24戟,帝王48戟。懿德太子墓列戟图所绘的四架48支戟,在陕西境内还是首次发现,属帝王使用的仪卫。
驯养宠物大家可能认为是当今人们的一种时尚,其实在唐代贵族中饲养宠物已渐成风尚,如太子东宫就有鹰鹞院、山池院,专门饲养各种宠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不在贵族们的饲养之列。这里的驯鹰图、驯豹图就是当时真实场景的再现。这幅《训豹图》中,四名男子左手牵拉套在豹子脖子上的绳头,右手拿着类似今天高尔夫球拍的器具,豹子朝前警望跨步疾走,长尾斜垂,给人一种凶猛桀骜之感,但驯豹人则显得悠闲自信,表明豹子已经训练有素,驯豹人胸有成竹。而这种豹子很可能是用来狩猎,追赶猎物的。
这些王公百官为了炫耀他们生前的奢华生活,并托福于死后,按“视死如视生”的葬仪,竟以生前之故事或所喜爱的器物,由画家及雕塑家创作出题材新颖、栩栩如生的画面,造型生动、千姿百态的俑类。如肃穆的文臣俑、勇猛的武士俑、高髻宽衣的侍女、深目高鼻的胡俑、形态各异的三彩马等,无不惟妙惟肖。最引人注目的是懿德太子墓出土的贴金彩绘铠甲骑马武士俑,马面贴金,武士和马身都披有铠甲,弓箭不能射穿,刀剑也不易砍伤,用这种铁骑对付敌人,可以说是一支威力无比的精锐部队,有人说它很可能为原始的“坦克”。另外的骑马俯射俑和骑马仰射俑更是惹人喜爱,前者身着箭衣、戴幞头、蹬皂靴,侧面向前下方挽弓拈箭,伺机待发,似乎已经发现地上的猎物,稳操胜券。原物1987年被调往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出。与它对应的是这尊左手挽弓、右手拈箭、侧身向天、一目微闭、张弓待发的骑射俑,这种造型是目前唐墓出土骑射俑中绝无仅有的珍品。唐代诗人杜甫《哀江头》一诗中的:“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中双飞翼。”正是它传神而真实的形象写照。还有色彩绚丽、造型美观的三彩生活器皿更是人们爱不释手。
进入甬道我们会看到一道石门,它是墓中的第一道门,当年已经被盗墓贼破坏,墓室中的第二道门位于前后墓室之间,是一道木门,因年代久远早已腐朽。参观完懿德太子墓,您会发现墓中并没有墓志铭,这是因为懿德太子墓属于“号墓为陵”,墓主人懿德太子是按照帝王身份埋葬的,所以在他的地宫放置的是玉质哀册,但遗憾的是由于此墓早年被盗,它出土时已经不完整,只剩下了5块残片。
懿德太子墓的主要内容就为您介绍到这里,通过这次参观大家对乾陵地宫结构的猜测估计有了一个依据,希望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