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墓是乾陵的十七座陪葬墓之一。墓主人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她死时正处于碧玉年华,只有17岁,但她的墓葬却是迄今为止已发掘唐代女性陪葬墓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
进入地宫,首先在墓道两侧的墙壁上我们会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唐墓壁画,以青龙和白虎为首,后面紧跟着一组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伍。在中国古代,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自古的四个方位神,所以青龙和白虎在这里不仅代表着吉祥,也表示了方位。
永泰公主墓是1960年至1962年开始挖掘清理,1965年对外开放。墓道全长87.5米,均宽3.9米,呈28度斜坡,属于斜坡土洞砖室结构,由一条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有灵魂的存在,所以会把生前的很多生活用需品按照比例缩小,制成随葬器物,以便死后可以继续享用,这种便房就是专门用来放这些陪葬品的。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多达1360余件,第一、二对便房内陈列的陶俑以人物俑为主,尤其是第二对天井便房内出土的女子骑马俑更为引人注目。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唐代女子出游、狩猎、骑马都是常见的事情,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十四年读经》里这样写道:“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第三、四天井便房里放置的是生活器皿,有碗、碟、陶井架、粮仓之类,按照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所修建的地宫就是他们死后要居住的阴宅,便房是象征性的偏殿,一个天井就是一重院落,天井和天井之间的过洞象征一道门,天井、便房的数量越多,表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在永泰公主墓中就有五个过洞,六个天井(其中一个在甬道,是暗天井),八个便房。
古代中国,在墓里放墓志铭是一种礼制,它的作用和墓碑基本相同,是记述墓主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书,通常由志盖和志底两部分组成。志盖上刻有“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九个篆体大字,说明这是唐朝亡故的公主永泰的墓葬。志盖的四周刻有十二生肖和蔓草图案。志底上830余字的楷书铭文是由唐代大文学家徐彦伯撰写的,一方面叙述了永泰公主的身世,另一方面对公主的花季早逝充满同情。“永泰”是李显给女儿的封号,取“永远安泰”的意思。铭文告诉我们,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秾辉,是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16岁时嫁于武则天的娘家侄孙魏王武延基,17岁时因为和她的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润以及丈夫武延基一起“窃议张易之何德恣入宫中”一事,被武则天知道后处死在洛阳。这座墓是公元705年中宗二次复位后为女儿平反时以公主身份修建的。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她的死因是杖杀,但墓志铭中的一句“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却暗喻出她是因为难产而死。由于古人撰写墓志铭文有三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按照史书上记载,永泰公主的死与武则天有直接关系,因此很有可能是作者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并没有将真实的情况书写出来。所以两种说法比较起来,专家倾向于永泰公主是死于杖杀。
墓志铭过后就进入到了甬道,明显感觉比前面的墓道要窄很多。在清理该墓时,甬道之前包括墓志铭是用黄土填封的,甬道之后则是空的。专家在清理甬道淤泥时在距离甬道口约一米的东侧上方发现了一个盗洞口,证明此墓早已被盗。盗洞口距离地面大概15米左右,当年清理时在盗洞的下方还发现有一具死人的骨架和一些散落的金银器以及一把生锈的铁斧,专家分析这有可能是因盗墓贼之间起了内讧而造成的。根据铁斧的腐朽程度,推断此墓在唐未的时候就已经被盗。
穿过甬道,我们来到的是前墓室,相当于墓主人的会客厅。结构上属于“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四周共绘有八幅壁画,其中东壁南铺的一幅《宫女图》最为精美。画中绘有九位宫女,分两行排列,她们个个面庞丰腴饱满,头梳流行的发式,身穿时髦的服装。左起第一位双手托披巾,挺胸前行,姿态雍容华贵,似为领班。后面的宫女缓步前行,神态各异,服饰与发型不同,手中分别捧盘、执杯、持扇,或拿拂尘,或端蜡烛。在徐步缓行中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服务队列,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宫廷奴婢侍奉主人的生动场面。画面中倒数第四位宫女身材修长,手捧高足杯。这位宫女被日本《朝日新闻》社美术部主任疋田桂一郎先生誉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你看她优美的身姿,曲线呈反“S”形,将女性的曲线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她捧杯的动作,往高举一点会将脸部有所遮挡,低一点又会显得低垂无力没精打采,因此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再看她的表情,嘴角边那一丝淡淡的微笑,将唐代侍女所特有的温柔和典雅体现了出来。因为她神形兼备,著名的人物画大师叶浅予先生当年看到后,对她做出“最佳神态,最佳姿态和最佳艺术效果”的高度评价。因此这位端杯仕女也成为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代表。仔细看这些壁画,画面中的宫女所穿的服饰大多衣领较低,尤其每幅画面中的最后一位宫女都穿着唐代流行的胡服,画家通过宫女服侍公主的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前后墓室之间用一道石门相隔,石门的门额左上角部分有一道很长的裂痕。盗墓贼很狡猾,他们害怕石门后面放置暗器,所以将上方一角砸掉钻了进去。当年考古专家清理永泰公主墓时,在地宫中并未发现任何机关,进门时请各位低头小心。
后墓室即寝室,是墓主人的归宿之处,结构和前墓室一样。在墓室顶部,我们能看到有一幅天象图。中间那条带子代表银河,模糊不清的白点是星辰,东方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西边一轮冷艳明辉的明月,底下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海水,令人产生无限暇想。眼前看到的是她的石椁,椁是古代的一种高级葬具,它仅限于皇室贵族享用。整个石椁由34块墨玉石板组合而成,通高2.05米,南北长3.88米,东西宽2.80米,重约39吨,是目前所有石椁中最精美的一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盗墓贼将石椁顶部最南边的石板向外翘开45公分,进入椁内将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当年打开这个墓室的时候,因为早期被盗,大量的淤泥顺着盗洞口涌入后墓室,里面的两具木棺经过长时间浸泡,早已腐朽,尸骨虽然不是很完整,但仍然清理出11块女性盆骨碎片和一段男性头腿骨,说明这座墓是夫妻合葬,后将其送往陕西省医学院进行鉴定。因经历文革不慎遗失。
整个石椁的造型是一个房屋的结构,它的顶部造型是唐代级别最高的庑殿式建筑形制,在它的内壁和外壁留下了精美的线刻画多达50余组。这些线刻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自然,刀法娴熟精湛,是研究唐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代表了唐代最高的雕刻手法,被称为“乾陵文物三绝”之一。
参观完永泰公主墓,无论从造型精美的唐三彩,还是内容丰富的唐墓壁画,又或者是规模宏大的墓室结构,都能体现出这座墓在营建时超过了公主的身份,达到了“号墓为陵”的规格。